天圆地方情 | 于长福:以集币匠心,敬数载师心

作者:来源:九州体育网(中国)官方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时间:2021-05-01浏览次数:226


于长福,男,黑龙江省克东县人,1966年出生,金融学教授,金融学学科带头人。1988年毕业于陕西财经学院(现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),现任九州体育网(中国)官方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院长。

1988年以来,始终坚持教学带科研、科研促教学,主讲《货币银行学》、《中央银行学》、《证券投资学》等金融学专业课程;主编、副主编《货币银行学》、《金融衍生工具》、《证券投资学》10余部;2次获黑龙江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二等奖;在《证券时报》、《经济评论》(武汉大学学报)、《金融科学》(对外经贸大学学报)、《财经理论与实践》(湖南大学学报)、《中央财经大学学报》、《华南金融研究》、《华东金融研究》等中文核心期刊、CSSCI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,其中《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宏观调控》(《贵州财经学院学报》1995年第4期)、《股票指数期货交易:金融期货交易新形式》(《黑龙江商学院学报》)1994年第2期)两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复印期刊全文转载;“基础货币、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”主要观点被收录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《中国金融改革十年观点综述》;参与并执笔中国投资学会课题《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缺陷分析与市场制度重新构建》的研究,获得全国三等奖;主持省级课题10余项;“财经类应用技术大学:内涵、价值与建设路径”、“民办高校声誉风险机制分析与管理机制的构建”两篇论文分获黑龙江省高教学会一等奖、二等奖。

编者按

华夏之根陕西。伴着渭水的桨声灯影,历史的小船悄然划过悠悠岁月。1973年,一声清脆伴随一枚古币从毽子里中滑落,就这样落进一位少年的心里。2018年6月12日,在古意悠扬中,九州体育网(中国)官方股份有限公司货币文化博物馆开馆,2440件藏品大部由于长福副院长个人捐赠。

在这里,时间赋予钱币价值的温度,让它经得起品味的洗礼,见证文明的光辉。从古至今,钱币的流转演变穿行于人类文明的长河,展现背后的人文精神与社会经济跃迁。窗外细雨霏霏,屋内古朴悠扬。光线辗转间多了几分历史的凝重,少了几分现代的时尚。一个民营高校,何以要创建一家钱币博物馆?

这是一个爱好者想要留住和见证的故事,更是一位金融教育工作者想要传播和繁衍的财商文化。九州体育网(中国)官方股份有限公司货币文化博物馆,不单单是一个收藏钱币的博物馆。每一枚钱币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,让我们在回味过往中感知历史的变迁,他不止在收藏古币文化,更在历炼新的金融文化、财商文化。

文明回响价值重塑

时间,是造物的密方,它蕴含无形的能量,必须透过相当的体会方能察觉并珍惜。钱币,是历史的活化石,是凝固的铸造艺术。经过千百年岁月的积淀,成就了它不竭的生命力,满载着时代的痕迹和人类的智慧。

“收藏是每一个人对已逝岁月的留恋和回忆”,“每个人都有收藏的爱好,只是可能还没有被激活”,说这句话时,于长福副院长把专注的目光投向了办公室里的几件藏品,仿佛每件藏品都在讲述一段尘封往事。在他心中,古币是非常独特的藏品,它兼具了历史价值、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。

1985年,踏上去陕西的绿皮车,教师世家的他选择了金融专业。“当时都不知道金融是什么,有点小叛逆就是不想接着做老师。火车上有人逗趣:“金融”就是金属融化。到了教室里才知道透过这个小小的“金”可以体现当时的金融、科技和人文情况。”笔直抖擞的职业校服,小小的圆形方孔,噼啪作响的算盘,这一切让他更坚定了自己对于金融职业方向的选择。

当时的导师刘承镶发现,这个眼睛大大的小男孩对古币格外感兴趣,就带他回到自己家看藏品。“那时候疯狂收集古币,特别爱逛旧物市场。没钱的时候拿家里的“国库券”去换钱,要不就是自己的奖学金和助学金。后来上班了,一个月的工资相当一部分用来买旧币了。”

各地的古玩市场他闭着眼睛都知道在哪,“每每出差,(他)一下车都直奔古玩市场和博物馆疯狂暴走。”图书馆馆长王春玲说。

“毕业时候没想到啊,还是当了老师。站在讲台上讲到货币发展史,看着学生们懵懂的眼神,想起小时候自己收集古币的求知若渴,就越发想让更多人看到钱币演绎历史的风采。”

与钱币的相逢,就这样散落在不同的人生境遇里,人与钱币,相辅相成,价值重新定义,境界由此而生。

“价值多少钱呢,我说是无价之宝。东西本值不值钱,要看人们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。”

是啊,收藏钱币的价值从不是它本身的面值,是从不同文化、不同角度挖掘钱币的文化底蕴与传承。让更多的人从古币出发,能了解到中华文化和财商文化,体会人类文明发展。学习是活生生的,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学习状态。在文化创新的道路上,他一直试着创造着新的航线。

财商旗手矢志不渝

一群原本普通的人,因为教师的职业,因为肩上的使命,他们的生命由渺小而庄严,他们的工作由稻粱谋扩充至千古事,他们的世界也由柴米油盐放大到家国天下。

唤醒一个学生,就影响了几十个学生;唤醒一个老师,就影响了几百个学生;唤醒一个教育工作者,就影响了成千上万的学生。育人所做的一切,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在乎,成千上万的家庭在乎。这也许就是作为一名教师的生命价值之所在。

“教师因学生而存在,是为学生成长发展赋予其历史的使命。决不能过分看重经济利益而忽视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。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。”

他认为,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,哪怕排课量少一些也要教下去。“因为这让我保持与学生的联系,提醒我当初进入大学工作的原因,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管理者。我能够体会教师们在教室里经历的问题,我亲自看到学生身上的问题,同时在与学生一起工作时,我获得了很多乐趣,也开发自己的思维。”

任职教师没多久,就赶上了“下海”大潮,去了证券公司。他依然放不下教育,承担黑龙江大学,哈尔滨工业大学,东北农业大学的金融学专业教学工作。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实践操作,他把学生们带到公司去,真正上手去体验公司的职位。“当时几位同学毕业回来找我,有个是中信证券金融特评分析师,马上要出国。还有个在江海证券、光大证券总公司工作,实现了财富自由。我真的是很骄傲。”

“财商素养是非常重要的,要让每个人要建立自己的财富观和财富哲学。能理财,会理财是必要的。还要学会对市场经济信息瞬息变化的敏锐捕捉力。”

在教学中,他一直鼓励大家在课本之外认识金钱,正确引导和看待,加深对金融思维的认识,形成正确的财富哲学与金钱观。

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年开始从未间断讲课,他教过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,其数量已无法用数字估量。只要他出差到任何的城市,当地所有的学生们争相跑来看望他。

或许是接触金融行业的影响,于长福副院长在生活中力求完美,对每一件事都非常细致严格。办公室的书柜里满是保留下来密密麻麻的教案和大纲。

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,守望。教育不是管,也不是不管,在管与不管之间,有一个词语叫“守望”。人心不变,教育人的本质不变。这就是文化传播的价值,“做一辈子教师,一辈子学做教师”。这是一名优秀教育者的理想。

教育创新引领未来

教育像是一个需要成长和完善的孩子。在被鼓励、被期待、被传播、被弘扬的过程中,同样经历着被置疑、被批评,甚至被贬低、被谩骂。然而,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对这一切心怀感激,因为,它使教育变得更加成熟。

未来不是一个需要人们抵达的地方,而是一个需要创造的地方。学校不同于其他的组织,教育改革的创新,是刀尖上的存在,为什么?因为教育关系重大。学校创新,面向“活人”,不容“试错”。

在经济系教学时他发现,很多课程都是只有一位老师授课,这门课就很容易间断。于是他号召开启了“AB角制度”。一项教学任务由多位教师共同承担,既能在实践中进行课程研讨,还能不断精致课程,提高教师的宽泛性和竞争力,避免课程“一手抓“的局面。“心胸决定格局。”对于教师来说,既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超越,是一种自我反思,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;更是专业共同体,站在同伴的肩膀上腾飞,是一种同伴互助,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。

“教育本身复杂深刻、内涵丰富,如果大家对教育的理解不同,方向、目标也就千差万别。对一所学校来说肯定不行,学校必须有共同的方向和目标。没有共识的话,就不可能共谋,没有共谋就不可能共为,没有共为怎么能共享?”

他认为在教育创新这条路上,领导者做得最多的,就是不断地沟通、交流,到形成默契。这是他追求的一种管理境界。

教育实验不是书斋里的学术科研,也不仅仅是教师个体的自由探索。是有目的的行动研究,是很多人合力改变教育现实弊端的群体行为。所以,在彼此的信任和合作中,是一个人领着一群人,少数人带动多数人去干事业。影响可以影响的人,改变可以改变的人,接纳可以接纳的人,我们会更有力量。

“勇士的伤口在胸前,逃兵的伤口在后背,改革者前胸和后背都有伤口。”如同一枚枚古币,是一代代改革尝试的灰烬,永驻历史文明的伤口。超越了所谓的数字,宣扬着民族的、尊严的、自由的价值。创新教育的改革之路,将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。

最终,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折射的文明,将聚焦在这枚流通最广泛的钱币之上。而教师在人类社会默默的耕耘,也将展现在未来的新青年中。每一枚钱币里面,都隐藏着一个经济的、历史的、民族的、征服的或是渴望的故事。每一位龙财的教师身上,都隐藏着一群孩童萌芽时期的希望,渴望,和未来。

遇见,便不再错过。世间一切,都是遇见。每一枚钱币和我们都在等待,期待这一次,和你赶上最好的相遇,共同续写另一个传奇。